弱臺風無大風,也一定無暴雨?2019年8月登陸我國的第7號臺風“韋帕”就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它首次在我國登陸時,強度僅為熱帶風暴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23米/秒,是2018年強臺風“山竹”的一半。但它卻在我國南部沿海徘徊了三天三夜,向海南、廣東、廣西多地傾倒了數百毫米降水……從統計上來看,臺風越強,確實會帶來更大的降水量。但有時候,那些看上去結構松散、不起眼的弱臺風,遇上天時地利也能帶來可怕的影響。讓這些表面上看起來“人畜無害”最后變身為“大boss”的“推手”是誰?2018年,臺風“安比”“溫比亞”“摩羯”能夠以“柔弱之軀”帶來大范圍強降雨,就少不了西南季風的鼎力相助。它們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分別為28 米/秒、23 米/秒、28 米/秒,雖都不是太強,但它們都幸運地扛住了陸地上的“惡劣環境”,在陸地上走得時間較長。2018年,臺風“溫比亞”登陸后與西風帶系統結合,加上良好的季風水汽輸送,帶來了強降雨天氣,多地降雨突破歷史極值。為什么這些臺風可以在“ 缺濕少熱”的陸地上多扛幾天?這與良好的水汽輸送有著重要關系,如果臺風登陸后,恰巧有西南季風卷入臺風結構中的話,就相當于多了一個源源不斷輸送水汽的“ 水泵”,這樣臺風即便脫離了海洋,仍能短暫地維持相對充足的水汽輸送,為繼續前進積蓄力量。另一種情況是,當臺風遇到其他一些天氣系統,比如南下的冷空氣的話,也有可能增加降水。其中如果冷空氣不是特別強,只在臺風外圍掃過,可以恰到好處地給臺風熱力和動力過程施加一個擾動,有利于氣流抬升,進而增加降水。一旦臺風“ 遇上”某種特殊地形,也能制造出超乎尋常的降雨。比如,當臺風登陸時撞向了迎風坡,氣流被迫抬升,臺風的對流突然加強,此時降雨大概率會加大;而當臺風登陸時在以下沉氣流為主的背風坡,降水則可能被削減。歷史上大多數“ 霸王級” 臺風, 都會伴隨著比較大的降雨量。但是,也不排除有“ 空臺風” 或“ 干臺風” 的存在。所謂“ 空臺風” 或“ 干臺風”, 就是雖然臺風強度較強,但登陸前后帶來的降水卻沒有那么大。比如2011年第9號臺風“梅花”,當其北上經過浙江舟山東南方兩三百公里的東海海面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 秒),級別達到強臺風級。不過它卻沒有給浙江等地帶來大范圍降雨。原來,“梅花”在這段行進過程中,吞進了太多低溫干燥的冷空氣,西邊的云系被打散掉了一大塊,沒有了云,自然也就沒有了雨。2011年8月8日,受臺風“梅花”影響,山東省煙臺市出現暴雨,行人在煙臺市濱海廣場頂風冒雨前行 圖/新華社一般來說,即便是結構完整的臺風,也并非整個覆蓋范圍內全是降水,更別提有些結構不對稱的臺風,降水只集中在臺風的某一側。這些降水集中的地方就可能出現強降雨。因此也很可能出現登陸點無大礙,但某一側“ 很受傷”的情況。2006年的第4號臺風“碧利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碧利斯”強度沒有達到“臺風”級,但是強降水主要集中在其南側,給福建、江西、廣東等地造成相當嚴重的洪澇災害。總體而言,臺風“個頭”(水平尺度)與臺風強度關系不大。水平尺度大的臺風,強度未必強;水平尺度小的臺風,強度也未必弱。2016年臺風“莫蘭蒂”影響泉州,樹斷車被淹 圖/泉州新聞如2006年第4號臺風“碧利斯”,登陸時強度僅11級(中心最大風速30米/秒),為強熱帶風暴,但其7級風圈(強風圈)半徑達到了600公里;而2016年第14號臺風“莫蘭蒂”,其登陸廈門時強度達到了16級(中心最大風速52 米/秒),為超強臺風,但7級風圈半徑僅300公里左右。但是對于強度相同的臺風,體型大的影響范圍也會更廣,一般來說破壞力也會更強。1979年的臺風“泰培”雖然強度與2013年第30號臺風“ 海燕” 相當, 但整個臺風7級風圈半徑達到1110公里,是有觀測記錄以來體積最大的臺風,其影響范圍非常大。在大家的印象中,臺風越強,它移動得也越快。其實,這是混淆了有關臺風的兩種“速度”——中心最大風速和移動速度。第一種“速度”——臺風中心最大風速,是給臺風定強用的。根據國家標準,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最大風速6至7級(10.8至17.1米/秒);熱帶風暴,最大風速8至9級(17.2至24.4米/秒);強熱帶風暴,最大風速10至11級(24.5至32.6米/秒);臺風,最大風速12至13級(32.7至41.4米/秒);強臺風,最大風速14至15級(41.5至50.9米/秒);超強臺風,最大風速大于等于16級(大于等于51.0米/秒)。第二種“速度”——臺風移動速度,可用來預測臺風登陸時間,也可以用來預測降雨量。臺風的移動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引導氣流的影響。平均來說,臺風移動速度一般在15公里/小時(4.17 米/秒) 到20公里/小時(5.56 米/秒) 之間, 快的能達到30公里/小時,比如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慢的則在5公里/小時到10公里/小時之間,比如2018年第4號臺風“艾云尼”,它在南海海面生成后,僅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動。為什么有的臺風走得快有的走得慢?臺風的移動主要是受大尺度引導氣流的影響。以“ 艾云尼”為例,當時這個臺風在副熱帶高壓南側生成,在它生成并向海南東南部靠近期間,副熱帶高壓處于東移減弱階段,臺風與副熱帶高壓距離拉遠,致使其引導氣流變弱,移速就放慢了。也就是說即便是強臺風,一旦遇上弱的引導氣流,或是兩側有相反的系統“鞍形場”對它展開拉鋸戰,或者多臺風互旋,那也是走不快了。大量觀察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臺風活動不僅直接影響東南沿海省份降水的強度及分布,也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北方和內陸省份的極端暴雨天氣。很多看似與臺風關系不大的區域,也常常有臺風遠距離暴雨“光顧”——云南的降水很多受到孟加拉灣風暴影響,而登陸我國東部沿海的臺風, 往往也會給東北、華北地區帶來遠距離降水。2015年臺風“蘇迪羅”深入內陸,強降雨襲擊鄂東部分地區 圖/湖北日報調查發現,陜西87%的暴雨極值事件與遠距離臺風有著密切的關系,青藏高原東北側等地的多數極端暴雨和造成嚴重洪澇災害的暴雨受遠距離臺風的影響。臺風常常能“遠程操控”降水!它與周圍系統相互作用,調整大氣環流,向遠距離暴雨發生區域輸送水汽,這樣就促成了降雨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