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中暑。結合氣候規律,每年7、8月份正是中暑的高發期。當氣溫過高時,人體有時會出現大量出汗、頭暈、無力、惡心、心慌、氣短等一系列不適,這種情況就是中暑。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高溫事件不僅變得更加頻發,其強度也越來越強。近年來,以往相對少見的“熱射病”及其危害也頻頻出現。今年前期幾次高溫過程,熱射病在我國多地時有發生。那么,熱射病到底是什么?它和中暑是一回事兒嗎?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服務首席柳艷香介紹說,熱射病不是簡單的中暑,它是最嚴重的一種中暑類型,是由于暴露于熱環境或進行劇烈運動所導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它會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熱射病可能引發昏迷、驚厥、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臨床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死亡。那么,哪些因素容易導致熱射病發病呢?從環境條件來看,高溫、高濕是容易引發熱射病的天氣;另外,在悶熱不通風的室內、未開空調的車內也易發生熱射病。從易感人群來看,由高強度體力活動引起的勞力型熱射病,常見于夏季戶外劇烈運動的健康青年人,比如運動員、消防員、建筑工人、快遞員等;由暴露于熱環境引起的經典型熱射病,常見于幼兒、孕婦、老人、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熱射病是一種可致命的急癥,一旦發生非常危險,其死亡率可達50%至70%,70歲以上人群死亡率高達80%至90%。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惕,采取正確的防范和救治措施。在高溫天氣里,要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減少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長時間的體力或戶外活動,戶外工作人員應定時休息;在中等強度的戶外活動中,應每隔15至20分鐘喝一杯水,并及時攝入含鹽和礦物質的餐食、飲品,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若出現中暑先兆癥狀,應立即移至陰涼處休息,適量喝水降溫,病情嚴重時要即刻送醫或呼叫救護車。其實,除了中暑和熱射病,高溫在其他方面對人體健康也有影響。高溫天氣下,人體大量出汗,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減慢,心臟負荷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猝發風險也隨之增大;濕熱的環境還容易引發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和手足癬真菌感染等;長時間在室內吹空調、風扇,還可能會導致熱傷風,出現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高溫甚至還能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導致情緒“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緒產生波動,出現記憶力下降等。眼下已進入“三伏天”,正是高溫天氣多發時節,提升對高溫危害和防御措施的科學認識,及時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信息,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安全、健康地度過“三伏天”。